省政協持續關註汶川地震災區生態修複。日前,委員們再次實地調研後呼籲——
  □本報記者 鐘振宇
  2008年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,導致全省39個重災縣損失林地493萬畝,損失活立木蓄積1958.25萬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下降1.87個百分點。然而,震區地貌和地質條件特殊,山高坡陡谷深,山地災害頻發,水土流失嚴重,植被生長條件差,生態破壞容易修複難。
  “生態恢復,應是災後重建的重中之重!”早在2010年,省政協就將該課題列為當年的重點調研。經過大量實地調查後,一份名為《汶川地震災區主要江河流域生態修複問題》的調查報告呈報給省委、省政府。調查報告呼籲:應針對地震災區生態、地質環境破壞情況,進一步完善災區生態重建總體規劃,強化泥石流治理,擴大生態修複投資規模。
  時隔6年,災區生態修複情況究竟如何?今夏,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邀請部分省政協委員,深入安縣、北川、青川等地,視察災區生態修複情況。
  通過調查,委員們認為,6年來,在黨中央、省委的堅強領導下,災區生態修複工作取得重大成效。曾經殘垣斷壁、滿目瘡痍的重災區浴火重生、萬象更新。
  數據顯示,在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期間,災區完成3420處地質災害隱患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網絡的恢復重建,2008年以來,成功預報地質災害820餘起,避免10.3萬人因災傷亡;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修複相結合,累計完成林木種苗災後重建項目66處、3.1萬畝,大熊貓活動範圍已恢復至震前水平;大力培育和發展生態產業,如青川縣接待游客251.2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.3億元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。
  同時,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,《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生態修複專項規劃》是在特定背景下制定的,內容多以應急恢復為主,對重建期後的生態修複缺乏規劃支撐。
  隨行的生態專家指出,這份規劃對地震造成的諸多次生、衍生環境問題考慮不足,新增隱患未納入規劃範疇,其中一些內容還很滯後。如廣元市由於在樹種選擇方面過於保守,缺乏長遠考慮,一定程度上遲滯了以核桃為主的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進程。
  “當前,生態系統長期修複和保護規劃亟待修訂完善。”委員們建議,但從全局和長遠看,必須繼續高度重視災區生態系統功能全面修複、地質災害防治,通過科學制定生態復興中長期規劃,壯大發展生態產業、創新體制機制、提升建管能力,再造秀美山川。
  委員們指出,當前首先要對災區生態修複情況進行一次全面再評估,對地震、泥石流、滑坡等造成的裸露山體,要掌握情況,做到心中有數。在摸清“家底”基礎上,編製和完善災區生態復興和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,明確政策措施、資金投入、項目建設和技術支持,綜合施策,提升效果。
  為杜絕部分地區存在的生態修複“說起來重要,落實起來次要”現象,委員們建議把探索健全“綠色GDP”考核機制和發展生態經濟相結合,打造以生態旅游為主的旅游線路,支持廣元等地發展以風景銀杏、核桃、木本油料等特色產業為主的生態農業;研究探索和申報建立國家公園,爭取更多資金支持。此外,要創新投入機制,吸引國有資本、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,努力構建政府主導、群眾主體、社會參與、多策並舉的災區生態建設新機制。
  (原標題:編製完善災區生態復興中長期規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c90ycpgd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